(通讯员:黄丹阳)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深化关于革命资源的协同研究、推进聚焦革命历史的理论阐释,2025年6月16日至6月20日,由辛亥革命博物院—3044永利集团官网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公司教师和中共党史党建系员工组成的研究团队赴广州市和中山市开展调研活动。

调研人员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前合影
今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公司师生满怀对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缅怀之感,脚踏实地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中山纪念堂、中山市博物馆等地开展此次调研之行。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师生们由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牌坊缓步行至庄严肃穆的七十二烈士之墓,在细雨绵绵中静立默哀;青石革命碑上那一排排名字铭记着曾经风雨如晦的时代里投身革命事业的黄花岗烈士,其革命精神令人震撼。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师生们认真参观了“国共合作、黄埔创校”“能文能武、军政兼备”“东征北伐、威名远扬”“英杰辈出、丰碑永存”四个篇章的校史展,在全景式展览和实地调研中深入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历史。

调研人员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前合影
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师生们在参观过程中将宏观与具体相结合,既了解到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广州解放的百余年间,广州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深厚革命历史积淀,也聚焦中共党史,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州对于革命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以及英勇斗争的事迹。

调研人员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
在广州市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师生们通过丰富的史料记录和图片影像展播,了解到“辛亥前夜的斗争风潮”“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开创民主共和制度的新纪元”等历史时刻,深切领悟到辛亥革命之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意义。

中共党史党建系员工在广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认真参观学习
坐落于珠江南岸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以原址展览复原了孙中山先生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期间办公、生活的场景,让调研团队身临其境般地“走进”历史场景、“走近”历史人物。

公司师生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前合影
中山纪念堂前,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矗立,铜像下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与纪念堂正门其手书的“天下为公”漆金字匾相互辉映,彰显其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为民情怀,让参与调研的师生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的理想信念。
在中山市博物馆,师生们秉持大历史观视野,立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进一步学习广东中山的区域发展史,了解到灿烂的香山文化,也对孙中山先生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调研团队在中山市博物馆大厅合影
在调研过程中,辛亥革命博物院—3044永利集团官网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和公司教师参与多场座谈,围绕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革命资源的协同研究、革命文化宣传展示的馆际合作和校馆合作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友好讨论。

公司教师和研究中心人员参与座谈
参与此次调研活动的同学们亦感到收获满满。中共党史党建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常俊杰表示:“在革命旧址,历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真实存在。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中国故事、用青年之声传播红色文化的信念。”2022级本科生陈韵琪提到:“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们‘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意志,更见证了革命精神在南粤大地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2023级本科生叶扬森指出:“此行如一场行走的历史课,在空间移动中触摸时间的肌理。重走先生之路,非为怀旧,实为再出发。孙中山先生之精神遗产,不仅属于过去,更应成为照亮我们未来征程的灯火。”其他同学们也于调研结束后写作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将真切的体会化作生动的文字,加深了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革命文化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我们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必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书写新的篇章。